垃圾徵費| 謝展寰:強推徵費或民意反彈 樂見近月回收量大增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4/06/01 15:45

最後更新: 2024/06/01 18:21

分享:

分享:

政府暫緩垃圾徵費。(資料圖片)

政府暫緩垃圾徵費,亦未再提出推行日期。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稱,若強推垃圾徵費,可能造成民意反彈,當局需時評估民情對計劃的接受程度,又指若訂出具體的押後時間表,反而會是不負責任的做法。

謝展寰今早出席電台節目時再就情況解釋,指出當局在先行先試計劃中發現很多執行問題,如前線工人單是分類工作量已大增,至少2名清潔工親自向他表明因擔心法律責任問題,若政府真正落實安排將考慮轉行;部分院舍亦反映日常營運會有很多尿片、棉花及醫療廢物,難以減少垃圾量,計劃變相對院舍而言是「純收費」,增加其經濟壓力。

他指,市面上很多調查都顯示70至80%市民都反對措施,「垃圾收費, (市民)聽嘅時候已經有反感」,未來推行計劃須考慮民情及實際執行情況,「唔係優化就可以行,民情都好重要」。他解釋,政府需要時間評估民情對計劃的接受程度,若訂出具體的押後時間表,反而是不負責任的做法。

該計劃3年來花費1.77億元公帑落實和推行,謝展寰說要暫停計劃自己很不捨得,但見近日社會對減廢認知程度大幅提升,認為是好的機會推廣更多市民嘗試分類回收。當局會把握時機,在此階段擴大回收配套設施,包括延長「綠在區區」回收點的開放時間3小時、研究在合適的街市內設廚餘回收設施等。

他強調,上屆政府沒有關注家居廚餘措施,故今屆政府「由零開始做」,目標是擴展至200條公共屋邨都有回收桶。至於單幢樓或三無大廈等,未必有空間放置廚餘回收桶,政府計劃今年派出流動車,設100個廚餘收集點,亦會在100個垃圾站提供廚餘回收服務。

至於宣傳教育方面,謝展寰指出,校園亦會加入推廣回收,已有約300間中小學參加計劃,當局會提供資料教導學生在家中將廢物分類,並要求其將回收物帶回學校回收,政府亦會在今月起會向公共屋邨居民派發指定袋,鼓勵居民嘗試在一個月內只用20個指定袋。

對於近日有指政府有意將垃圾運上大灣區處理,謝展寰澄清政府沒有相關想法,重申是本港與內地探討大灣區廢物資源一體化,是希望推動資源循環和再利用,建立新的綠色產業。他解釋,過往本港亦有進行資源循環,惟受制於土地問題都是較為低增值產品,故希望可以與內地合作,善用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吸引融資,與大灣區一同推動資源循環,生產高增值產品。

他續指,市民每日平均產生11,000噸垃圾,由於未來合共會有3座焚化爐,屆時完全有能力處理本港的垃圾量,而現代化焚化設施已無污染的問題,垃圾經過焚化爐後可以用作建築材料,轉廢為能,並以哥本哈根為例,指其焚化爐建立在市中心,甚至可以成為旅遊景點。
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
【中下學試題免費下載】  【名校專區升學攻略】

【食物安全超市大搜查】  【職場智慧求生術】